记者日前从牛河梁遗址管理处获悉,牛河梁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自2008年正式启动,到目前已基本就绪。下一步将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建立两级联合“申遗”机构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待赤峰市完成相应准备工作后,共同上报国家文物局,力争2018年前实现成功“申遗”。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种。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种类型。目前中国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数量第二多的国家。
申报世界遗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遗产项目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二是保护管理,包括管理机构、法律规章和经费。另外,地方政府还要组织编写遗产项目提名文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文本后,将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专家到遗产地考察,撰写评估报告,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查,最终决定遗产项目是否入选。目前,牛河梁遗址申报文化世界遗产的两个必须前提已经具备。
从正式启动到现在,经过努力,目前,“申遗”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在学术支撑方面,省文化厅积极协调省考古研究机构,完成了《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编写工作,于2012年底正式出版,对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给予充分阐释和证实。在管理机构建设及经费保障上,2006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成立牛河梁遗址管理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市公安局组建了牛河梁公安分局,管理机构工作经费由市财政全额保障,遗址文物及周边环境风貌的日常管理工作运转正常,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在法律规章建设方面,省政府于2005年公布实施了《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规划》;省人大于2010年审议通过《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保护条例》,健全的法律规章为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编制“申遗”文本方面,牛河梁遗址管理处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组织完成了遗产项目提名文本的第二次论证和修订工作,于2011年5月再次上报至国家文物局。
2007年以来,历届政府持续推进,已实际争取和投入到位资金累计4.25亿元,完成了保护区内历史遗留企业关停、搬迁和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工作,主体工程于2012年9月竣工;完成“申遗”所需101国道牛河梁遗址保护区内8.5公里路段改移工程,于2013年9月竣工通车。
2008年以来,分别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司库乔拉·索拉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郭旃,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到牛河梁遗址考察指导“申遗”工作,并与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侯卫东等世界遗产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任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张忠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等著名考古专家,在北京多次召开论证会,指导推进牛河梁遗址“申遗”工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2012年,牛河梁遗址管理处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沈阳联合举办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来自台湾、香港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国内有关省市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就红山文化墓地类型、聚落形态、社会性质、分区与分期、气候、环境、地理的适应性、生产方式、玉器的宗教功能与社会组织功能、在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深化了红山文化研究、扩大了牛河梁遗址的社会影响力。
2008年以来,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文物报、辽宁日报、CCTV4《走遍中国》、旅游卫视、北京卫视、辽宁卫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牛河梁遗址;通过举办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和牛河梁遗址发现30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牛河梁遗址的关注度,为“申遗”工作奠定基础。2012年,市政府积极协调CCTV、中国社会科学院,开机拍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牛河梁》三集考古发掘纪录片,现已完成后期制作,计划在《探索·发现》栏目首播,将进一步扩大牛河梁遗址的社会影响,为“申遗”工作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各缔约国的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至少每10年修订一次。2012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第三次修订,牛河梁遗址由过去的独立申报项目,调整为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共同组成“红山文化遗址”申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