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政府办公楼太破旧了。”这是外地人来到南票区的第一印象。
南票区委、区政府办公楼是1983年建区时修建的,仅有5层高。建区初期,南票区拥有2个乡镇,8万余人。2012年,经过区划调整后,区域已经由最初的2个乡镇扩展到10个乡镇7个街道,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但至今150多名工作人员仍挤在这座30年前的小楼里办公。小楼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后,如今已成为冬冷夏热的老旧楼房,现外墙已斑驳破旧,内墙皮多次脱落,每次只是用水泥简单地维修一番,已经是全市县(市)区中办公条件最差的一个。由于办公楼建得早、规模小,工作人员多,因此,不得不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看到其他县区宽敞气派的办公楼,有些机关干部就纷纷议论并向领导建议:“咱们也应该选址建一个好点条件的办公楼,我们这也太寒酸了!”
针对这些情况,区委、区政府领导也曾筹划过新建办公楼,但考虑到棚户区、沉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当即决定还是继续留守在老办公楼内,并提出一旦办公楼有严重破损,只能简单维修,要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民生工程上。
与维修政府大楼时的“吝啬”不同的是,南票区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却显示出“财大气粗”。近年来,南票区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用于老百姓最关心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保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每年投入民生资金约占财政总支出的75%。其中,下大力气兴建民生保障房。南票区是因煤矿而设的城区,区财政收入80%来源于煤炭生产。因百年老矿煤炭资源枯竭,辖区内的南票矿务局宣告破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长期开采煤炭造成矿区沉陷严重,数万人居住在险房中;全区还有23393户、75514人一直在建国初期兴建的、低矮潮湿、破旧不堪的工矿棚户区里生活。为解决沉陷区居民住房问题,南票区积极争取棚改资金,举全区之力建设保障房。2007年底,上千户居民高高兴兴住进温馨小区新建楼房。2013年,1095户居民入住兰甲暖馨小区和下庙子欢馨小区的新居。全国最大的单体棚户区改造工程——打渔山南票新区棚改项目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2013年底,397栋住宅楼完成主体框架封顶和砌筑施工、376栋楼完成内外墙装饰施工,188栋楼房具备竣工验收条件。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主体框架封顶和砌筑施工,三所幼儿园基本完工,部分区域供暖主管线和配套管网完成铺设。目前,打渔山南票新区首批楼房分配工作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已圆满完成,701户棚户区居民得到分配的楼房。
2013年,全区在教育方面投入资金19587万元,顺利完成了辽宁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验收任务,并有3所学校被评为省课程改革示范校;投入医疗卫生资金9297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9%,位于全市前列;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20659万元,总投资1600万元的中心敬老院和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投入使用,低保、养老、就业等保障线进一步巩固。
“干部舒服不如让老百姓享福。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到发展上,用到富裕百姓上。”区委书记孟兆林说。2013年,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紧紧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带头过紧日子,实施简化接待,精简会议,不修建楼堂馆所等多项措施,并将其作为规范各级部门的一道禁令,确保公务支出实现零增长,确保民生投入只加大不减弱。
南票区虽然财政收入一年只有几亿元,是6个县(市)区最困难的,但民生保障支出方面的比例却是最高的。区长张飚说:“这些年,小财政能够支撑起大民生,全靠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区里这个传统不能丢。”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正紧紧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契机,确定了以两区建设(工业产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项目支撑战略,继续壮大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超常规的气魄和勇气,全面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为保障民生支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