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逐IP损害影视剧内容
“架空剧”IP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应该如何找准产业的现实接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对“网生代”审美的过度迎合,恰恰容易造成荧屏题材的同质化与肤浅化,会将网络小说原著的“名头”视为收视的捷径,简化甚至不顾及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艺术再创作。对IP的过度追逐,正在损害影视剧的内容。“有些小说很热,但本身不太适合影视化,有的甚至只是话题和创意点。”电影《泰囧》《港囧》的编剧束焕认为对于影视行业,IP是机会也是陷阱。
一位网络小说作家直言,面对IP,大多制片方愿意花钱,却不愿多花心思。“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他们通常会找来一支速成的编剧团队,在还没有理解原著精神、理清改编思路时,就开始高速创作,这显然不符合创作规律。”与此同时,对IP进行创作前认真的“孵化”,则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如今年获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琅琊榜》,在制片方买下剧本后,一“磨”就是4年,从人物情感关系,到原著中稍显薄弱的语言,都进行了更加符合荧屏呈现的艺术再创造。为了找到历史“抓地感”,《甄嬛传》将原著架空的背景“安”到了清朝,予观众以正剧“范儿”。
IP只不过是影视剧的前期“原材料”,如果内容单薄,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影视剧成品。从当下IP剧冷热不均的收视现状看,观众并没有那么好忽悠,IP的收视光环已然开始褪色,不再能直接和收视挂钩。
所谓的IP剧是什么意思?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是知识产权,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形象,一件艺术品,一种流行文化。更多的是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
IP剧,是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基础上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为题材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因为其站在IP背后成千上万的狂热粉丝和他们不容小觑的消费能力。
IP”成为近年来影视领域最高涨的话题。虽然《何以笙箫默》、《锦绣缘》等作品收视表现很好,但观众的口碑大多呈现两极,在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提名名单上,也没有突出的网络IP剧入围。
当前影视剧投资人对于IP存在过度迷信、过分依赖的心态。成功的小说改编影视作品,都是建立在编剧二次创作的基础上。而且,不是所有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包括已经卖掉的一些超级IP,是不是都会拍成现象级作品,都没有定数,因为影视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容上。著名演员张嘉译也说过,网络IP剧的台词设计很多都比较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丰满的人物性格。著名编剧六六则对媒体表示,IP剧大行其道,说明了当前好剧本的过度匮乏。 “题材都被拍尽了,只能借助网络寻找 ‘脑洞大开’的故事,但最终能否成功无法预见。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