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说说满族文化,随着晚晴的破灭,满族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变低!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现在满族文化也开始升温了!
中国满族文化升温:
外媒称,一股对满语、满族文化重燃兴趣的潮流,悄悄在中国满族人群体中形成。满族专家认为,满族年轻人自发学习满语、关心满族文化,反映出满族身份认同的觉醒,而全球化是满族意识强化的主因,其中互联网起了很大作用。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2月4日报道,专家认为,满族群体重建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网民、城市人、大学生等特定群体、规模有限的社会运动,社会上没有强烈的满洲民族主义,更多是文化上的怀旧,是个人在全球化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身份归属认同的努力。
报道称,满族是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统计人口1000多万。尽管人数不少,但满族语言文化在今天中国的日常生活里已几乎消失。不过近来,一股对满语、满族文化重燃兴趣的潮流,开始在中国满族人群体中悄悄形成。
满语逐步推广 满族文化升温
辽宁的满族青年王硕从儿子出生起就没有对他说过一句汉语,坚持只说满语,甚至在孩子出世前就已用满语进行胎教。和大多数满族人一样,王硕小的时候并不会说满语,对于满族的身份认同也不强烈。但在上了大学后才突然意识到不懂本族语言的遗憾,便开始勤学满文,后来更义务投入于推广满语学习的工作。
据他估计,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过去10年为4万多人提供了满语培训,人数显示逐年增加趋势。部分学员出于基层工作或学术研究需要学习满语,但更多学员毫无功利意图、自发地想学满语,年纪最小的是十来岁的初二学生。近五年出现的代际传承新现象,让他看到了满语这个濒危语言重生的希望。
从2003年起,内蒙满族歌手宋熙东一有空就到黑龙江黑河一带,与还说满语的老人们一起捕鱼干活儿,陪他们聊天,收集满族劳动人民的民谣作为他创作的灵感。他说:“一提起满族文化,很多人只想到《还珠格格》《乾隆王朝》,但满族也就只有他们一家人当上皇帝,其他人从事各行各业,包括渔猎。”
宋熙东的父亲是满族人,但不会说满语。他17岁时在北京的录音室里遇到其他少数民族歌手,很羡慕他们能演唱本族语言的歌曲。不懂本族语言让他产生强烈的文化缺失感和自卑感,他于是立志学习满语,渐渐能用满语为创作歌曲填词。他也用满语演唱《小苹果》和Beyond的《喜欢你》等流行歌曲,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本来就喜欢这些歌曲的人接触到满语。
报道称,满族人较多居住在东北三省。近20年,东北许多高校恢复了满语专业,满族研究所、满学会在各省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地方政府也开始举办满族文化节等活动,尝试用满族文化来彰显当地的特性,以此增加旅游收益。这类地方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虽然带有商业化色彩,但举办的过程多少能达到挖掘和宣传当地潜在文化资源的作用。一些满族专家把发生在社会层面的个人民族意识觉醒和发生在地方政府层面的满族文化推广综合起来看,称这为满族文化复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