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民的媒介素养低——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
网络公民还是个相对年轻的社会群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伴随着公民媒介素养的同步提高,网民普遍缺乏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表达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反而将网络当成攻击诋毁他人的工具,利用网络匿名性的特征做一些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的事情。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与公民缺乏媒介素养,缺乏独立、理性思考能力有关。与面对纸质文档的严肃性相比,公众大部分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接触网络,网络的快捷性、内容的繁杂性往往使网民放弃了深入思考的能力,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发布容易、转发信息,这种“傻瓜式”操作使人们逐渐放弃了思考的主动性,在网络大量的泡沫信息的淹没中,受众渐渐的习惯了被动的信息积累,主动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削弱,这也导致了对网络谣言的甄别能力降低。比如一则金庸“被去世”的谣言,在内容上存在很明显的漏洞:关于金庸的出生日期不对;金庸“去世”的医院根本不存在。如果网民有基本的媒介素养,很容易就能辨别这是一条虚假新闻,也就不会出现疯狂转发的现象了。
(四)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
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谣言也随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实践证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已经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治理,必将有更多的人信谣、传谣,也会有更多的别有用心的人去造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同时从各方面采取措施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国学者奥尔伯特、波斯特曼及其后来的研究者曾提出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假设公式:R≈ I× a/c。其中,R(Rumor)指谣言的泛滥程度,I(importance)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a(ambiguity)指传闻的模棱度,c(critical ability)指公众对传闻的批判能力。这个公式表明:谣言所传播的信息与公众的关系越密切,对在公众自身利益越重要,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其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而公众的批判能力是抵制网络谣言泛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公众的媒介素养越高,独立、理性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的泛滥程度就越低。张国良教授在奥尔波特及克拉斯流言公式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他认为,流言速率=事件重要性×状况模糊性×技术先进性÷权威公信力÷公民判断力。笔者建议还有几个要素的影响,如国际瞩目度,利益相关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