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死其实挺冤枉的,换个角度来说魏延之死也加快了蜀国灭亡的脚步!个人感觉魏延这个人没有太大的毛病,唯一的小毛病就是不听从指挥,自己的想法比较多!也正是因为这个看似很小的小毛病,最终导致了这样的悲惨结局。
历史上魏延根本就没背叛过蜀国?
公元223年,刘备兴兵伐吴为关羽张飞复仇,却不料被东吴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致使大败,不久在白帝城永安宫便走完了自己63岁的人生。此后,蜀将魏延在大小战役中立下不少战功,也成长为蜀汉阵营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在诸葛亮死后“谋反了”!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兴兵伐魏,却因多年积劳成疾,于这一年秋天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三国志·魏廷传》记载,诸葛亮在临终前召集杨仪、姜维、费祎等人召开会议,部署自己死后的军队战略方案,根据他的安排,自己死后,大军须有序撤回蜀国,并命令魏延负责断后,以保存蜀汉有生战斗力量。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得知了会议安排,却不愿轻易放弃北伐大业,还发了不少牢骚,此时杨仪已经遵照诸葛亮遗命开始撤军,魏延一怒之下便抢在杨仪前面,并在撤退过程中烧毁栈道,阻拦杨仪领兵撤退,结果两人积怨爆发,分别上书指责对方谋反,同时接到两封奏书的刘禅在咨询董允、蒋琬之后判断是魏延谋反,于是命令蒋琬领兵北上阻击魏延,结果在南谷口魏延被杨仪和蒋琬堵截,魏延也被蜀汉名将马岱斩杀。就这样魏延谋反似乎也是被坐实了。
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认为魏延谋反缺乏证据与有违逻辑。一方面,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魏延哪来的胆子敢擅自行动?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使要谋反干嘛要烧断栈道阻拦杨仪,这样岂不是给自己制造嫌疑么?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局势看,魏延真要谋反只有投诚曹魏,如果是这样,他干嘛还要领兵南下回蜀国?再说,他就算不投降曹魏,以自己当时的声望、地位和功劳,诛杀了杨仪,自己绝对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继续统兵北伐也不是不可能。可是刚刚的假设一个也没发生(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从侧面不难看出,所谓的魏延谋反案并不存在,而这一切源自蜀汉内部人员自己的矛盾,杨仪和魏延的矛盾。
后来事实也证明,杨仪并没有被加官进爵,继承诸葛亮位置的是比他资历还浅的蒋琬,于是杨仪颇有微辞,最终因为诽谤朝廷而自杀身亡。
那么这场“谋反案”究竟谁该埋单?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杨仪的责任更大,魏延毕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杨仪诛杀魏延罪过不能一笔勾销,但是回过头看,杨仪也确确实实在认真遵守诸葛亮的遗命,多少有些冤枉。
而在《三国志·魏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说诸葛亮在死前还曾经下过一道密令单独给魏延,命他在自己死后代理自己的职务,并且扶灵返回成都。于是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是诸葛亮一手策划了这场案件。但是,易中天先生分析认为,这个说法也靠不住,就连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也认为“此乃敌国风闻之言”,从事实看,杨仪曾经说魏延要投降曹魏,但魏延恰恰是往南走,这样的说法的确站不住脚。
魏延和诸葛亮有什么仇吗?
至于诸葛亮对魏延什么态度,若要说演义里的诸葛亮会相面,说魏延有反骨,这就不对了,要是诸葛亮会相面,他应该早看出来彭羕反骨都戳出天际了。
况且魏延也没反,他只是子午谷奇谋不被用,感觉比较不爽;还没到要反党反社会的地步。
若硬要将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作为大前提的话,大概就是诸葛亮常年料到魏延是个不怎么服从安排的将领。这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是很危险的,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还勉强听诸葛亮的作不了什么大妖,诸葛亮快不行的时候就已经料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军令。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