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法库县进行了发掘辽文化、打造新法库的特色文化建设事业。今天,从高速公路口一进入法库,依次进入眼帘的是:风情淳厚的辽风小镇、楼宇轩昂的东湖中学、飞檐掠云的白鹤楼……法库的这片建筑群落,充溢着大唐韵致,中原境界,北国气象,一改几十年来各城市建设千篇一律西洋盒式楼的无文化内涵、无民族神采、无地域特色的局面。对此,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文化研究所所长黄镛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法库的特色文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三大社会功效。
刮垢磨光,大辽文化研究在法库生辉
几千年来,中华历史文化的主流叙述,一直以中原为核心,以汉族为核心。这个传统,往往忽视了中原周边地区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创造和贡献,尤其是辽文化被人为地湮没了。
法库在进行辽风城区文化建设的同时,成立了沈阳市辽文化研究会,聚集全国各地辽代文化研究专家,结合实地勘察和深入探索发现,对辽代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出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一些结论,如:辽代是中华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北方文明朝代;辽国没有侵略宋国等等。
因此说,辽代的政治制度及智慧、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产、教育发达程度及成果、艺术造诣水准及作品、科技产品档次及发明,都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位居前列的。
辽代通过中亚、西亚与欧洲的联系,使它的声名远播世界。欧亚大陆各地称它的名字叫中国(kutau,实指镔铁,音发契丹,代指中国),时至今日,俄语系国家仍称中国为kutau。
得天独厚,封建城邑遗迹在法库发现
中国现代史学界历来称中国从秦至清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但却没有封建城邑的实体例证。中国真的没有封建城邑的遗迹吗?法库有。
法库在进行辽文化研究和发掘中,深入考察和研究了法库地面遗存的辽代古城遗址,那些城叫做“头下军州城”,是辽国皇帝分封的贵族和功臣们在其领地上建造的城邑,这些城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封建城邦。头下军州城中没有郡县制城邑的衙署、市井,没有国家政府办事部门及官军军营,没有民间市场和酒楼客栈,而有贵族楼台屋宇,有农奴居所和工奴作坊,有私家军队营房。头下军州城是契丹建国后实行一国两制的过程中,在契丹族中建立的适应契丹部族接受水平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地面立体形态。这种头下军州城,与西周时期的封建城邑性质相同,只是贵族的草顶屋进化到瓦顶屋,建造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考古学家在以往的勘察中,发现一些头下军州城址中的屋宇台基和柱础石尚存,这表明,一旦这些古城遗址经过考古整理,其地面建筑的基础就会清晰可见,从而立体地再现千年前封建城邦中各阶级、各类社会角色的居住状况和活动形式。黄镛认为,如果在整理保护过的古城遗址旁复建一个头下军州城,这不啻是为中华文化历史的实体序列填补上一个巨大的空白;而中国的旅游路线图上,也增加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亮点。
继往开来,大辽特色生活在法库生成
黄镛认为,近几十年来,地下出土了越来越多的辽代文物,不断廓清着辽文化的本来面貌,辽文化如同吴哥窟被发现那样,日渐放射出夺目的历史光辉。与此同时,辽文化巨大的社会价值也就越来越呈现出来。她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价值。辽文化在历史上曾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中华文化的振兴中也是必不可缺的文化宝藏。
对于大辽故地的人们来说,辽文化,是促进地域文化日益丰厚和价值提升的无尽源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资源,它必将给创意地区带来万众惊喜的价值回馈。
今天的法库,在建筑文化领域虽然刚迈出一步,中国风采的一角已耀人眼目。辽代建筑的大唐韵致,记录着契丹民族承袭盛唐时期的精气神,大气、华贵、雍容;辽代建筑的中原境界,体现着契丹民族擅于学习的品质,包容、深刻、隽永;辽代建筑的北国气象,表达着契丹民族卓越的个性,自信、乐观、豪迈。没有契丹民族优秀的内在品质和朗阔情怀,就不会有辽代建筑的美丽风采。物由心生,景随情成,正是契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造就了辉煌的辽代建筑。
黄镛说,未来的法库,不仅在城乡建筑景观方面将呈现大唐韵致,中原境界,北国气象,而且旅游文化产品也将创此格调,更重要的是,法库人在辽文化开掘过程中,文化品位和性情不断得到濡养:承大唐之朗阔精神,汲中原之深邃意境,展法库之豪迈性格。建筑与社会风尚相呼应,景观与人心修养相融合,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相促进,一种中国地方特色的生活文化将在法库逐渐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