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多是由畸形的应试教育制度造成的。能否考上大学,成了家长、老师关注孩子、关注学生的重中之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中国的孩子过早地丧失了童年的乐趣,使他们的心理很不舒展,不舒展就容易发生“病变”。
西方的教育一般是中小学宽松,大学严格;而中国教育正好相反,中小学严格,大学宽松。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是中国教育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小,心理脆弱,而中小学生承受的压力却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主要是来自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考试名次,以及由此而来的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同学的歧视。所以,不从观念上和体制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中国孩子的这些“精神疾病”和“性格畸形”有可能继续加剧。
第九,应试教育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应试教育导致中小学生在星期天、寒暑假疯狂补课。在假期补课中喊累的何止学生!考试的压力不只是加给学生的,中、高考过后,马上就有学校打出成绩榜、上线率、本科率、重点率,这些数字对每个学校和每个老师,都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这些数字让老师们百口莫辩,逼得老师不得不屈服于“分数才是硬道理”。人们说老师是如何敬业,这哪里是敬业?简直是卖命!现在的教育大环境只会让教师不热爱教育!教师的生活工作现状使得师范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下滑,毋庸讳言,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正逐年下降,这也是我们民族的隐忧之一。
在应试大格局之下,离开升学率与考试分数的“硬指标”,很难确定教师的工作绩效,这其实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整体教育氛围所致。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看的还是升学情况、考试成绩。
自古只闻“名师出高徒”,如今却是“高徒出名师”。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老师就可以成为“名师”或“专家”,现在一些学校的所谓名师,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学生平均成绩得了第一、他培养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状元”。生源好的重点学校,这样的“名师”,是靠几个“高徒”而抬起身价的,有的老师甚至还是靠向学生暗示作弊经验、和学生合伙作弊而“成绩斐然”的。这样的“名师”,最初是扬名于高分学生,之后便到处做报告,介绍“教学经验”,最后便陶醉于编写试题汇编和辅导资料,为教辅图书出版和经销行业的黑幕交易推波助澜。而一些本来很有思想的优秀教师,但因为有太多的“升学率”“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束缚了他们的的手脚,被一次又一次的成绩排队吓得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当教师受到来自教育内部的各种逼迫时,他就不得不去逼迫他的学生。最终导致他们不敢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风格。于是,他们一天到晚都做着令他们痛苦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在煎熬和苦痛中,他们变得无所适从,最终失去了自我,甚至被逼良为娼,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该如何考虑自己的生涯规划?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他们感到空前的无助和茫然。
所以我们说,应试教育不仅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也很难培养出一流的教师。
我敢说,如果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这些大教育家来到现在的学校教书,恐怕也很难成为当今的“名师”。
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底要把我们这个民族带到哪里?”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会使中国教育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