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在深圳康桥书院为杨六斤举办的送别会上,深圳当地有十多家媒体采访书院院长韩冀。面对电视镜头,韩院长表示,广西当地的政府、媒体、学校的校长、杨六斤的堂哥,对这个小孩十分关心,他们到学校来希望把小孩接回去。通过友好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开始的一点小小的误会,但是通过沟通,这种误会已经完全化解了。杨六斤到学校来的时候,本身是请假过来的,没有办正式的到这里来学习生活的手续。校方希望他长期在这里,但是,彼此之间还需要建立一种信任。孩子的堂哥和其他人一起送他过来,让他在这边先有一个体验,觉得很满意,那么我们双方可以进一步洽谈,办正式的手续到这里来。
杨六斤的命运转折只是个案,杨六斤的遭遇却不是唯一。有资料表明,类似杨六斤这样的事实孤儿,全国已有61.5万,他们是否都得到了妥善救助?他们中还有多少杨六斤?他们中的杨六斤不可能都“幸运”地被媒体关注,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在过着“吃野菜充饥”的生活?归根到底,保障孤儿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未来,还要靠政府部门主动发力,而不是寄托在媒体的偶遇上。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的境遇变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地政府部门失察的窘相。这也给其他基层政府提了个醒,照看好治下的孤儿,别再让他们成为杨六斤。
靠媒体掘出的爱心洼地,能改变的只是一个人的命运,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统筹资源来满足儿童福利保护的需求,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构承担的通畅救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