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死后的地下世界,讲究事死如事生。古代人丧葬理念多有陪葬动物的习俗,古代埃及也有木乃伊猫、狗、鳄鱼等出土。古代中国帝王的地下世界里自然缺不了用于食用或娱乐的“动物世界”。
考古证实,秦代对动物的利用至少达到12种。马是一种战略资源,因此占有特别地位;鹿、麂是野生动物,是体现狩猎行为的产品;鱼鳖、鸡羊属于可食用动物;蚌贝等属于装饰品。天鹅、鹤等禽类动物较为罕见,在陵园7号坑展现的是人驯养禽类动物的场景,表现出人与禽类动物、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画面。
无疑,在2000年前的秦代,人们驯养动物的种类不但增加很多,而且驯养动物的目的也从获取肉食资源和祭祀扩展到休闲娱乐的精神领域。当然,一些动物骨骼因残毁严重,出土后没有鉴定,仍有待进一步保护和研究。
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副会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人与动物自古难舍难分,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辅相成的。相较于古人的认知水平,如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理念在动物考古学兴起后应当大力倡导。
秦始皇陵现在开挖了没有?
2009年,考古人员开始对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这次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也再次引发了“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的争论。
有人主张发掘秦陵,揭开历史谜团。还有人说,如果能打开,秦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既有利于旅游观光、增加经济效益,还有益于提升国家形象,从实物上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可是,更多的考古专家、社会人士、国家主管部门却不赞成挖掘秦陵,这是为什么呢?
1、建造大棚会遮挡秦陵地面景观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秦陵封土(“封土”是陵墓主人入葬后,在封填的地宫或墓室上聚土堆成的高大坟冢,民间叫“坟”)南北长约515米,东西宽约485米。想发掘这么大的一个帝王陵墓,没有几十年肯定挖不完,甚至有的考古学家说可能要挖一百年都不止。
因为考古不是平整土地,不是炸山挖煤,而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所以要保护文物不受到任何因发掘造成的人为损坏,就不能用推土机推,也不能用挖掘机掏,更不能用炸药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
如此一来,长年累月风吹日晒,夏天下雨,冬天落雪,露天作业不现实,也不可能。最好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建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大棚才有利于长期发掘,保护出土文物安然无恙。
从技术上来说,搭建一个500米跨径的大房子估计不是难题。目前,单跨径超过500米的桥梁已经不止一座,像上海的卢浦大桥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552米等。
问题是,造出这样跨度的大棚子,把整个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里去,人们就再也看不到秦陵与周围群山融为一体的巍峨景观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