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是李世民的后代吗?
李煜的爷爷李昪,原称“徐知诰”,是南吴大臣徐温养子。李昪的身世,在范垌、林禹的《吴越备史》和清代同治《安吉县志》中记载是湖州安吉人,他曾为吴国大将徐温养子,冒姓徐,名知诰,即位后改姓李。
李煜最后是怎么死的?
七夕节很浪漫,天上牛郎会织女,凡间妇女乞巧艺。七夕节也很神奇,南唐后主李煜这一天降临人世,四十二年后,又在同一天驾鹤西游。李煜生于七夕,又死于七夕,这样的巧合,究竟是命运选择了李煜,还是李煜被世人戏弄?本文将吹开尘封的历史,揭秘这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帝王的七夕情缘。
李煜死亡多年后,在绍兴嵊州境内的剡溪边,有位叫王铚的落寞老者隐居山中,他曾是枢密院的编修官,还曾当过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只因遭受秦桧的摒斥,远离红尘,王铚把听说的朝野遗闻汇成一本《默记》,讲述了一个惊天的秘闻:
宋太宗命左散骑常侍徐铉探望俘虏的李煜时,李煜说了“时悔杀了潘佑、李平”,被宋太宗所掌握;李煜在家“七夕命故妓作乐”,太宗听后很生气;李煜名词《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流外于传,又刺激了宋太宗。这三笔新老旧帐,有复国之嫌,宋太宗一起算,就给李煜赐牵机药毒死了。
人们据此推测,李煜之死应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七夕节。然而,从这本笔记体的史料记载看,虽然李煜的死与七夕有关,但从文中内容分析,“七夕作乐”只是宋太宗算帐的三个理由之一,并不能说明李煜就是七夕之夜被毒死的。《默记》记载属道听途说,后人据此确定李煜的死期,一不可信,二不靠谱。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宜兴人马令集旧史遗文﹑遗老传说见闻及诗话小说著《南唐书》,对李煜之死作了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公病。命翰林医官视疾,中使慰谕者数四。翌日,薨。在伪位十有五年,年四十二。”马令与王铚的不同之处,一是明确了李煜死亡的年份;二是具体记载了李煜的享年;三是因病死亡而非毒杀;四是皇帝对李煜挺关心,多次进行了慰问。五是没有提及七夕。马令不取李煜七夕死亡,可能没有听说,可能没看到,也可能在隐瞒历史真相。
嘉泰三年(1203),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退休前,也编成了一本《南唐书》,其观点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创新。其中记载:李煜“太平兴国三年六月辛卯殂,年四十二。是日,七夕也,后主盖以是日生。”陆游的记载让人们第一次知道了李煜不仅死于七夕,而且他的生日也是七夕。可笑的是,文中明明写的是“太平兴国三年六月”,硬说这一天是七夕节,这究竟是陆游笔下误还是假装不知七夕在七月七呢?
不管怎么说,以上三种李煜生死日期的说法相对《宋史》中“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几个字,算是细致的了。李煜七夕之死,王铚没有说清,马令没有提到,陆游虽然说得清楚,但硬说七夕在六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李煜生于七夕,王铚、马令皆不言,唯有陆游独家发布,不知其资料从何而得。如此看,李煜七夕生死巧合的证据众口不一,存有疑团。
李煜究竟是不是生死于七夕,王铚《默记》中提到的徐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证。这个人担任宋朝左散骑常侍之事,只是他归顺宋朝以后的事。此前,徐铉曾担任南唐的吏部尚书,是李煜手下的得力干将,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宋太宗命他探望李煜,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徐铉和李煜是君臣关系,同朝同代,命运相联,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应该对他的主子李煜的生平知根知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