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代魏泰《东轩笔录》记载,李煜死后,宋太宗诏侍臣撰吴王神道碑,当时有与徐铉争名者想中伤之,面奏曰:“知吴王事迹,莫若徐铉为详。”太宗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遂诏铉撰碑,徐铉遽请对而泣曰:“臣旧侍李煜,陛下容臣存故主之义,乃敢奉诏。”太宗这才明白让者之意,许之。徐铉奉旨撰写《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后,太宗很满意。《墓志铭》中记载:李煜于“太平兴国三年秋七月八日,遘疾薨于京师里第,享年四十有二。”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七月八日,比传说中的七夕节迟到了一天,可见,李煜的忌日不可能是七夕。李煜是不是七夕生的,徐铉只字不提。
李煜死亡的当年(978年),吴越王钱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于宋,被封为淮海国王。作为与李煜同命相怜的亡国之君,钱俶曾写《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令人兴奋的是,这个墓志铭中不但提到了李煜的死亡日期,还准确地提到了生日,这会不会就是人们所期待的七夕呢?
令人遗憾的是,钱俶提到李煜死亡日期与徐铉的说法,只有月相同,年日皆不同。《墓志铭》记载:“太平兴国五年戊寅七月十三日,陇西郡公李公卒于官。”七月十三日,显然不是所说的七夕节。《墓志铭》中又有“距其生则昪元丁酉九月初九日,享年四十有二”的说法,也全面否定了李煜生于七夕的观点。
徐铉和钱俶都是李煜在世时的见证人,他们两位的观点可信度最大。如果依靠可信度推测,李煜的生日应该九月九日,而死亡应该是七月八日。看来,李煜七夕生死的巧合并非命运的安排,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淳熙十年(1183)成书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记载“陇西郡公李煜薨,辍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而不提李煜生死七夕之事,显然对他人史料的准确性底气不足。
那么,为何后人非让李煜生死在七夕呢?李煜与小周后的爱情故事可能是诱发误传的源头。七夕节是男女相会的节日,李煜与小周后的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李煜如果死在七夕,就有了浪漫色彩,如果是过生日时死的,则更显神奇。同时,后人为《默记》记载的毒杀寻找依据,可能是制造李煜生死七夕巧合的根本。吴越王钱俶生死也在同一天,只不过不是七夕。988年八月,他过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俶暴毙南阳,当时就有很多人怀疑是宋太宗毒杀的。如果李煜也生死在一天,毒杀的理由就会显得很充分。
七夕佳节,男女相会,传说中的李煜和小周后却上演了离别的悲剧,幕后黑手是谁?宋太宗赵光义。人生几何,生死难测,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罪魁祸首是谁?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夺取政权后,人们从来没有把赵光义当好东西看,特别是赵光义夺人之国、玩人之妻的不光彩做法,更让人们平舔了几分恶心之情。后人之所以把李煜生死巧合地定在七夕,不管是误读也好,错记也罢,唯一谜底只有五个字:丑化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