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可以说是最难解决的国际问题,虽然印巴如今是两个国家了,但是他们的矛盾和冲突却越发激烈,这其实早已不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问题了,而是他们背后的大国的较量,那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恩怨有哪些?谁的实力更强一些?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恩怨有哪些?
8月2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军队在双方存在争议的边境地区交火,造成至少10人死亡,50余人受伤。这当然不是双方第一次开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68年前,英属印度以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获得独立,“印巴分治“有如一把刀,劈开了原本同属一国的领土,沟壑难填。
“伦敦律师雷德克里夫”、“几乎没有任何资料”、“未与任何印度人交流”、“参照一张不太准确的地图”,这四者组合在一起,就这样分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国境。这条显性的分界线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而在分割之前,同一片土地上的宗教、政治势力的裂痕早已显现。
两种宗教
印度教是南亚次大陆的原生宗教,前身为产生于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然而公元7-8世纪前后,随着阿拉伯人的商贸和入侵,印度教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13世纪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被奉为国教。1526年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同样信奉伊斯兰教,到奥朗则布时期,其宗教歧视政策开始激化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
这是一场地位高低的拉锯,原生的印度教被传入的伊斯兰教拉下神坛,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获得了比印度教信徒高级的社会地位。而18世纪英国殖民者进入,从统治者降为被统治者的穆斯林不甘心,拒绝抱英国的大腿;原本地位较低的印度教徒更愿意与英国人合作,于是社会地位和就业水平逐渐高于穆斯林,导致两教矛盾日益加深。英国殖民当局有意识地利用两教矛盾,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以分化民族抵抗力量。
两股政治势力——教派政治制度化
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成立,在起初的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由于其主张遭到殖民当局的反对,国大党开始转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
1906年,全印度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于在达卡成立,提出了“自治”、“自产”等要求独立口号。此后,穆盟逐渐成长为与国大党相抗衡的穆斯林政治势力。1909年, 莫莱-明托改革法案颁布,规定两教教徒在议会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并给予穆斯林高于人口比例的席位定额,使得此后教派政治制度化。
裂痕
1930年在伦敦举行的印度各党派圆桌会议上,国大党和穆盟在议会席位分配上产生严重分歧。1936年省议会选举中,国大党拒绝穆斯林党派与其联合执政的要求,并提出解散组织,加入国大党,及在今后选举中只能支持国大党等苛刻条件。这引起穆斯林普遍的政治危机感,于是,1930年,穆斯林诗人、哲学家阿拉马·伊克巴勒在穆盟第25届全会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