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导航

和尚和尼姑在偷孩子系谣言,和尚的形象为什么越来越差?

来源: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佛教也与时俱进,变化不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僧人戒律松弛或不守清规的现象偶有发生,公众对此颇有微词。这几年,海城大悲寺立志恢复古印度的乞食制度,日中一食,又徒步行脚,持守清规戒律,一时间名噪天下,公众推崇备至,住持妙祥更是身先士卒,言行一致:“修行容易守戒难,不守戒律魔一般。守住戒相心坦然,提木叉保解脱船。愿汝成真出家汉,清静无为虚空般。高尚品德如青莲,行解渡众大法船。”
 
  姑且不论大悲寺的这种做法在现代社会是否得当,但从公众对大悲寺的好评如潮上,可以看出公众对严守戒律的僧人是认可和赞许的。其实,僧人遵规守律是本分而应当的事情。《四分律》戒本中写到:“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可见,严净毗尼,对于佛教的意义何其重大。《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思想:“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其实,无论赞叹与否,做好份内事,才能无愧于佛、无愧于己。
 
  翻开戒牒,赫然跃入眼帘的是:“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戒律实在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的根本,难怪《楞严经》有云:“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若僧人皆能遵守佛门戒条,实是佛门之幸、僧人之幸。
和尚和尼姑在偷孩子系谣言,和尚的形象为什么越来越差?
 
  二、回报四重恩
 
  自从六祖慧能大师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思想之后,中国佛教逐渐由远离尘世向混俗和光的人间迈进。民国时期,在太虚大师的大力提倡与推行下,人间佛教的思想如同春风一般,吹遍大江南北的大小寺院,根植于华夏大地的无数梵宇。从此,僧人不再泯迹人间、杜绝交往,僧人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有担当、也有责任。
 
  《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可见,佛教的根基在人间,佛教僧侣理所当然要怀感恩之心,回报四重恩情。所谓四重恩情,也就是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和三宝恩,而回报四重恩情,也就是回报父母恩、回报国家恩、回报众生恩和回报三宝恩。
 
  生我者父母,没有父母,哪来今天的佛子呢?僧人虽然剃染在佛门,父母的恩情又岂能抛舍?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当珍惜之;对于僧人而言,剃刀虽然剃去了须发,却无法割断母子间的血脉亲情;僧人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宋代名僧契嵩把父母作为“天下三大本”之一,主张“律制佛子,必减其衣钵之资,以养父母”,明代僧人更是大谈孝道,提倡“三年必心丧”,而“孝僧”更是屡见不鲜。时过境迁,佛子对父母的恩情一如既往,感人至深。宣化上人每天早晚向父母叩头报恩,以孝行见称,当地老百姓称为“白孝子”(宣化上人俗家姓白)。这都是当今僧人学习、仿效的榜样,惟其如此,僧人才无愧于僧人的称号,无愧于生养自己的父母。
 
  僧人虽是出家人,但是,出家不出国,不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同时,也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护佑,佛教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因此,回报国家,责无旁贷。民国时期,国家风雨飘摇,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僧人们也曾走出山林、走出寺院,组织僧伽救护队,为国家的命运呼号抗争。且不说“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佛门巨匠圆瑛、巨赞等人,如何组织僧兵抗击侵略,就是小小的盱眙城里,名不见经传的僧人罗昌富,在国难当头的危及时刻,拍案而起,义无反顾投身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中去,就令人感佩不已。如今,在和平年代,僧人无须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九死一生,也要关心国事,心怀天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前几年,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不少百姓罹难,看着令人心酸不已。当是时,佛门僧人没有袖手旁观,有力者出力,有钱者出钱,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公众对僧人的评价一时赞许有加。
 
  诚如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所写的“佛祖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那样,佛教之根在芸芸众生之间。俗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一旦根基不稳,佛教也会难以维系的。回报众生,当然不容小觑。僧人当发扬佛教慈悲济世、方便利人的菩萨精神,依照政府所想、社会所需、自己所能的原则,广行利益众生的慈善福利事业,将慈爱的甘露洒遍人间。远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寺院里设立无尽藏院,便于施主们广种福田,寺院将无尽藏院之所得,悉数用来周济穷人,普法救世。如今的寺院,也有广种福田的功德箱和功德簿,是常住日常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僧人自养之结余,如何将这部分所得拿出来,回报众生?比如,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款筹建学校,为无力承担高昂医药费的重病患者垫补药费,为无钱上大学的莘莘学子助上一臂之力,等等。此外,在开办国学班、禅修班的时候,放低门槛,让渴望了解、学习佛教知识的普通公众也有机会走进来,一睹庐山真面目。诚然,僧人们正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做起,尽其所能,回报社会。
 
  回报三宝,顾名思义,也就是回报佛、回报法、回报僧。作为佛门中人,天天与佛、法、僧打交道,何以还要回报他们呢?没有佛,佛教从何而来?没有法,佛教也便行同虚设,何以征服人心?没有僧,佛教何以流传至今?倘使没有这三者,人生将何以解脱?倘使没有这三者,灵魂将何以安置?倘若没有这三者,生命之重将何以承受?作为佛子,作为僧人,当然要回报佛教三宝,也只有僧人虔诚地履行这一点,才能感召公众,才能树立起僧人的良好形象。试想一下,假使佛门子弟对于佛门三宝都不甚尊敬,又如何说服公众来信仰佛教、皈依佛教呢?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僧人若想赢得公众的好评,必须切切实实从自己做起,回报四重恩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分享到:
回到顶部  
首页 资讯 社会 辽宁 文体 评论 大连 科技 民生 沈阳
电脑版 客户端

Copyright © 2014 m.fakutowne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