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非常强
安慰剂效应,常常表现为通过安慰剂等心理暗示,导致患者疾病缓解。而反安慰剂效应正相反,结果是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出现不良后果。显而易见,因为医学伦理的限制,反安慰剂效应没法像安慰剂效应那样被广泛实验,仔细研究,但它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时候会非常强大。
2005年,瑞典的医生做了一个实验研究病人手术后疼痛。结果发现,如果病人非常焦虑,则需要比心态平和的人更大剂量的止痛药达到同样的止痛效果。也就是说,焦虑起到了反安慰剂效应的作用,使得病人疼痛阀值降低了。
2006年,英国英王学院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所谓对各种电磁波敏感的人群是否真的能感知电磁波。他们找来60名普通人,和60位自称对电磁波敏感的人参与实验。结果发现,那些自称敏感的人,即便根本没有启动电磁波磁场的机器,只要假装告诉他们有电磁波了,他们的头疼程度均大幅上升,显示反安慰剂效应发挥强大作用。
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是2011年哈佛医学院做的。他们针对关节炎的病人做了一个双盲对照实验。一共100位病人参与了实验。给药前这些病人均被要求记录对关节炎药物的印象。然后给予他们同样的药物。结果发现,如果一个病人服药前就对某个药物持有很不好的印象,比如副作用大,毒性强,那即便是在服用完全不是药物的安慰剂,这些病人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副作用,显示反安慰剂效应强烈影响病人对药物的反应。
但是,反安慰剂真的可能强大到引发死亡吗?
另一个让人惊恐的调查发现,在美国的华人,如果生在某个被认为对某种器官健康不利的生肖年,他们死于这个器官疾病的几率会比其他年出生的人增高。比如猴年出生的人,因为中国风水和中医认为猴年五行属金,金为燥,燥气通肺,所以猴年出生的人容易患与肺相关的疾病。结果发现猴年出生的华人,与其他年出生的华人相比,死于肺病的年龄要提前5年。而在美国的其他种族人群则没有这个现象。只有你相信这个传说,才可能影响到你的身体健康。
意大利的医生们在研究肠乳糖不耐的病人的时候,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即便实际喝下去的是葡萄糖(葡萄糖不含乳糖,不会引起症状),仍然有44%的人出现强烈的乳糖不耐的反应,比如腹痛,腹泻。
《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一个典型的反安慰剂效应的病例。在一个临床抗抑郁剂药物实验进行当中,部分志愿者拿到了一种新药。其实这是为了实验需要用玉米粉做成的安慰剂,但是事前志愿者被告知这是一种新型药物,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其中一位志愿者也许是抑郁过度,决定拿这种新型的有“强烈副作用”的药物自杀。她一气吞下去26片。尽管实际她吃下去不过是一小把玉米粉,但是她的血压激烈下降,差点丧命。
语言的力量
反安慰剂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一样,医生的暗示和语言的影响巨大。一个临床试验中,一群前列腺肥大的病人被给予了常用的非那雄胺。一半病人被医生事前告知这个药会引起勃起障碍,另一半被告知没有副作用。结果,被告知有副作用的一半病人中,44%出现了勃起障碍,而未被告知的人只有15%。另外一个德国做的实验中,一部分癌症病人被告知接下来要使用的化疗药毒性很强,会出现脱发,皮肤干燥等等。而另一部分病人则被告知接下来使用的是普通药物,副作用很小。结果认为自己接受的是化疗药物的病人真的出现了严重的毒性反应,而另外一组病人则轻很多。此外,颜色鲜艳的药物,比如鲜红的化疗药阿霉素,往往会造成比透明无色的化疗药更大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排斥感更强,也是同样的道理。
(编辑:)